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中国制造2025比德国工业4.0层次更高
作者: 发布于:2015/7/11 18:30:19 点击量: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记者:《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从制造业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出发,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具备哪些特色?制造业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解决哪些问题?

宋清辉: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创新之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作了部署,可见国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视程度。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具备的特色是融合,需要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节约增长为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其次是要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抓住技术进步的时代机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层创新和原始创新,借鉴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经验成果,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选是自身实力问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关键材料依赖于进口;其次,我国的资源环境已被过度依赖,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污染依然严重,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偏低,产品优质率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大集团。

记者:为何要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宋清辉: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以智能制造为导向,才能将当前传统的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智能化系统将通过信息化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进一步辅助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通过分工延伸区域的优势产业链以加快产业的集聚与联合,省去冗长的中间环节并加快工业发展进程,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

也就是说,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才能更好的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实现供应、制造、销售等供应链环节,实现工业4.0。

记者:为何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

宋清辉: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将推进制造业从生产性向服务性转型,这正是工业4.0的要求之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已经给全球制造业的业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目前,信息类电子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正在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而信息技术作与制造业融合后,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推动制造企业围绕对用户需求的更透彻感应和更深入洞察来做转型与创新,将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业4.0下互联互通智慧型的制造业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记者:如何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宋清辉: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工信部目前推进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工业基础能力是指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为四基工程。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经过数年的发展依然薄弱,难以支撑整个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产品质量低劣、竞争力发展进入瓶颈、工业转型升级陷入僵局,会将长期支撑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

这也意味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工业基础的关键产品和技术需求小、品种多,企业自主生产和研发的意愿不强,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国防和经济安全,因此国家更应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基础能力而非不宜过分救助股市。

此外,工业4.0时代将创建新的体系,信息化将成为辅佐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政府应在科研和生产环节进行创新的探索。与此同时,相应环境下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国家需要加强工业4.0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专业型、实用型、研究性、开创型的工业强基专业人才。

第三,政府需要积极从工业基础能力较强的经济体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强化方式。

记者:如何提高综合集成水平?

宋清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关键在综合集成应用。综合集成并非简单的一个点,而是业务之间的集成应用,包括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与生产控制之间的集成应用。

在工业4.0的背景下,综合集成将应用在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整体中。综合集成水平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当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高,而且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进行优化。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进入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正处于向综合集成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涉及跨部门整合和运用,这也成为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企业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为综合集成应用大好基础;政策方面,把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运用向综合集成,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的跨越发展。

记者:如何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

宋清辉:工业4.0背景下,多层次专业人才体系将扮演重要角色,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完善。上述三类人才资源在我国都非常稀缺,由于工业4.0对我国各个行业还比较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经验上都缺少专业指引,人才培养也是一大关键。

政府可以以培养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以世界高端产业为目标,快速集聚高端产业研发人才。除了人才培养外,还需要放开门坎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人才培养的同时还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建鼓励以业绩贡献为核心,建立健全激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励更多的人才长期服务于工业4.0的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任务?

宋清辉:提出的九大任务,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九大任务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可见国家对创新的重视,这也要求我国需要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就如上述所提到的,工业4.0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的要求就是要求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而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又分内因和外因。从内因来看需要修炼内功,而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正是制造业内部发展、提升的必经过程;从外因来看,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持,而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正是全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体现。

总的而言,九大任务贯穿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是实现中国2025的基石。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

宋清辉:不难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制造业领域,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这些领域将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这十大领域来自九大任务中的第六条,即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我国制造业实际情况也要求对这些重点领域的技术水平要有质的提升。实际上,我国依然是世界工厂,并非是制造业强国而只能是制造业大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落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而这十大领域正是对准了我国制造业当前的软肋,有助于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如果政府、企业、人才能够在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分工调整机遇中抓住机会,就有机会加速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记者:《中国制造2025》提出五项重大工程,您如何看待这五项重大工程?

宋清辉:五项重大工程对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同时也是工业4.0的本质。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其将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将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不良品率,加速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

工业强基工程有助于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绿色制造工程有助于使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有助于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大幅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

实际上,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大重大工程环环相扣,成为工业4.0发展的重要网络。

记者:《中国制造2025》在落地层面,您有哪些建议?

宋清辉:制造业质量是中国制造落地的重要保证,工业4.0的目的是使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但最终目的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而真正能够成为优势的依然是产品质量,不能为了“工业4.0”而“工业4.0”。

第二,工业4.0在我国各个阶层的普及程度不高、受众较少,起步的准备工作和服务工作尚不充分,各地方政府需要对工业4.0项目进行商谈,合理进行简政放权,以市场为主导优化投资环境。

第三,在工业4.0进程中将出现大量机器生产机器的局面,机器将替代大部分劳动力成为主要生产力,失业率、离职潮或会爆发,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此进行充分的预期,以防止失业率过高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新的工业革命进程中,反腐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政商“君子之交淡如水”,工业4.0才能按照蓝图顺利的进行。

记者:中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的情况下,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中国应该如何从2.0、3.0向4.0推进?

宋清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这也是工业革命4.0的要求。实际上,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以环境换取经济利润,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产生。

目前,我国主要出于工业2.0、3.0时代,不可避免的对空气、土地、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后,领导人也提出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要质量的观点,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作为工业4.0的先驱力量,我们不能再是制造者而应该是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研发、设计、投产,覆盖整体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创造出“绿色”生产设备、创造出“绿色”的产品、创造出“绿色”的生产力,劳动力也将告别廉价而且会有更为舒适的环境。随着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也迫切需要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研发中心”,成为工业4.0的主导力量以加速“中国制造2025”。 




上一篇:ROHM扩充“全SiC”功率模块产品阵容

下一篇:国产芯片突围 除了并购还需完善产业链